宜興紫砂壺有幾種紫砂料
現代年輕人,尤其是近幾年,對傳統的東西表現的也尤其渴望和認同,能夠在紫砂創設中推陳出新,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時代因素,讓它更具時代活力,對于宜興紫砂壺也是很青睞,紫砂泥燒制的成品如紫砂壺、紫砂煲、紫砂花瓶、紫砂茶具,以及其它紫砂工藝品,那么紫砂壺有哪些種類的紫砂料呢?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。
天青泥
古云“天青色”,黯肝色中閃現藍光,以燒成色命名之,較易與墨綠泥混淆,為珍貴稀有泥料之一!
明清時候流傳至今的作品中,也鮮少有天青泥的佳作?,F存傳世作品,明確注明是天青泥的是,清中期楊鳳年的風卷葵壺與梅段壺。
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有載:“天青泥出蠡蜀,陶之變暗肝色”,在宜興陶瓷博物館亦有出自蠡墅大水潭的天青泥礦標。
從泥料燒成后的表現可以看到,其實天青泥是紫泥的一種,泥料的呈色,因窯溫的不同,會產生比較大的差異。
窯溫約1100℃,收縮比約14%,產于江蘇宜興丁山,泥性粘度適中、疏密均具,能制作細膩花貨處理,云母、石英含量較高,張力足,變化不大。原礦開采難度大,收集不易,色澤特殊,故于器物形體線條之搭配,易產生不同效果,設計制作較費心。特點是顏色變幻多端,天青泥品系眾多,爭論不已,唯以藍、綠、灰基本色調為主來識別,色調傲然不群,氣質高雅,不玄夸。泡茶特性是親茶性佳,香氣醇滑,甘韻可口,溫度時差掌握平實易上手,是很好的泥料之一!
天青泥,其質細膩呈青藍色,產于清代中期,曾在丁蜀鎮中心的大水潭礦中有過。
梨皮泥
梨皮泥本質是綠泥的一種,它產自于天青泥的貼層,是泥中泥,產量極為稀少。
燒制溫度在1170-1180℃左右、收縮率為8.5%左右
熟泥泥質一般比較細嫩,泥料顆粒比含量相對較小,可塑性能較好,粘性較大,其耐火度相對較低,一般燒成1170-1180℃左右,收縮率8.5%左右。燒成后的胎質比較堅結,表面呈梨凍色,胎質呈梨皮狀,表面有透而不炫的細致瑩潔感,色澤效果極細膩豐富。因泥性較重,易產生變形、起皺、起泡等缺陷。
熟泥泥質細嫩,泥料顆粒比含量相對較小,粘性較大。燒成后胎質堅結,表面呈梨凍色,胎質呈梨皮狀,表面有透而不炫的細致瑩潔感,色澤效果極細膩豐富。
底槽青(四號井)
底槽青是紫泥中應用最廣泛,也是較為優質的泥料之一,其分布在黃龍山深腹紫泥礦層的底部,在以前紫泥也被稱之為青泥,其泥料又是位于探槽的底部,因此稱其為底槽青。
其原礦料與其他紫砂易區別,底槽青的原礦帶有灰綠色斑塊狀,行內多稱之為“雞眼”。其燒成后,雞眼表現為黃色砂礫,在壺身顯現,砂質感強,透氣性極佳,泡養日久,漸顯溫潤光和,自發暗然之光,古樸典雅。
原黃龍山四號井、五號井均出產底槽青,又以四號井為最優,四號為斜井是黃龍山井口中下挖最深的,老礦井開采最深處達55米,深井料油性十足,最受追捧。
黃龍山原礦有油脂感,越是深層油脂感越強,包漿速度更加快。
底槽清是紫泥和本山綠泥的伴生礦,在以紫泥為基礎泥中平均含有本山綠泥的顆粒(雞眼成分),凈水泥的原礦是沒有雞眼的;底槽清的砂性重,即使打到100目以上的顆粒,成品也是顆粒凸現,同樣的凈水泥,則成漿面居多;底槽清的成品,在紫泥顆粒中能清楚看到本山綠泥的顆粒,這不同于調砂,而是平均的伴生;
黃龍山淺表泥和深井泥是兩個概念,這就猶如和田玉的籽料山料,深井泥長期被冷冽清澈的地下水滋養,外觀像貝殼內壁一樣,晶瑩透亮。
本山綠(四號井)
本綠即為本山綠泥,前面我們說到了梨皮泥,其實概念無差,在紫泥和紫泥或是紫泥和其他泥料中間的夾層中,出綠泥,即綠泥為夾脂,也是非常稀少的泥料。
本綠也以四號井為最優,因為四號井為深井料,其中的泥料都是非常優質的,其出產量最多的除紫泥外就是綠泥。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,呈淡綠色致密塊狀,略堅硬,表面有銹色。
燒成后呈淺黃綠色,胎質細密平整,色澤純正光潤,其吃高溫,有細密的黑點分布,內部有白色顆粒為雪花狀,這也是本綠的特點。
四號井本山綠泥大約在水平面-28米左右深度位置,四號井內最珍貴的泥料,一槽一槽雞窩槽式分布,礦料洞內為乳白泛青色,24小時見風水分蒸發后青黃帶綠色。
金黃段(四號井)
金黃段,也叫黃金段,是段泥中,質地最純,色澤最接近黃金原色的一款泥料,是本山段泥中最為優質的精品泥料。
黃金段的形成,是黃龍山斷裂褶皺運動,礦體發生顛覆,礦層上翻而發生的局部現象,因此蘊藏量不大,出產量不多,現存量更是稀少,所以越發金貴。
黃金段燒成后,金黃色中蘊含著紅褐色斑點和細密的黑點,均勻分布,經久泡養之后,極為驚艷,優質的黃金段亦是無數壺友追捧渴求的泥料。
紫砂壺工具
搭只:古稱“椎”,即一種敲打泥條、泥片的器具。呈帶柄半圓柱體狀,搭面中間微凸、四周略低、光潔細膩。通常由硬木制成。
轉盤:轉盤是紫砂器全手工成型的基礎工具,要求中間略高于四周、均勻光滑。轉盤能使制作者拍打壺身時,通過自然慣性旋轉使壺身圓正,并在校驗坯體的線面完整度上發揮較大的作用。
矩車:是一種裁割紫砂圓片或開口片的基礎工具,由矩車柄、規腳、刀片、規腳榫四個部分組成,可自由調節尺寸。質地一般為竹木材質,矩車釘為鐵片制成,銷釘為竹質或木質。
拍子:用來拍打身筒、拍片子、推墻刮底的木制用具。拍子是紫砂工藝的基礎工具,通常打身筒的拍子起碼要有三把,大、中、小各一把。
鳑鲏刀:用來切削紫砂泥條、挖挑坯件的細柄刀具,因刀頭形似“鳑鲏魚”而得名。材質有鋼制、木制等。鳑鲏刀以刀面弧度適中、刀頭尖中帶圓的為佳。
尖刀:紫砂成型過程中進行切、削、挑、挖、刮等動作的刀具,通常用來雕琢嘴部、鈕部或復滋泥等用途。尖刀的種類形制較多,有鐵尖刀、竹尖刀、通嘴尖刀、彎尖刀等。
小銅管:一種細長的金屬管,用于鉆鑿流根部的出水孔。
挖嘴刀:砂壺嘴洞挖制的金屬刀具。一端尖直,另一端彎曲如蝎尾。
蓋座:用于承載蓋坯的環狀基座,制作蓋子時使泥坯不變形。
明針:牛角制成的薄片,其用于紫砂表面精加工,前粗后細,通過在成型的生坯表面進行刮壓,使器物表面光滑規整。根據用途的不同,分為身筒明針、嘴鋬明針、蓋頭明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