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壺陶
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,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間,制作原料為紫砂泥,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。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,是具有收藏價值的“古董”,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,正所謂“人間珠寶何足取,宜興紫砂最要得”。 制作原料為紫砂泥,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。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。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,紫砂壺才這樣珍貴,令人回味無窮。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、和茶禪一味的文化,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。
老紫砂壺
明代紫砂壺的特點:器型:明代紫砂壺一方形和圓形為主,線條簡約、壺體偏大、平實質樸,并且只有素壺沒有色彩;泥料:明代時期由于煉泥陶洗技術相對落后的原因,紫砂使用的泥料內含顆粒狀粗砂,給人的感覺很粗糙接近缸胎,有生燒和火疵現象,明代的泥色多紫色、紅色(大紅袍);燒制工藝:a.明代初創期主要以手工捏制為主,壺內壁往往會留有匠人的指紋; b.由于明代不單獨燒壺,而是與缸類一同入窯燒制,所以有些壺身局部都少量的釉淚;落款:明代壺最多在底部落款且以楷書為多,明代末期才開始在壺身以草書落款;清代各時期紫砂壺的特點:器型:清代紫砂壺以自然性和幾何形為主,而在清末及民國初期在壺型款式和裝飾上大為豐富;泥料:明末清初時期泥料改進并不明顯,大多含有閃亮的云母,胎壁也較厚實。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,出現了紫砂細泥,清代的泥色則較多,除此之外還多見一種在紫砂泥中夾有梨皮似小點的紫砂,稱為”梨花點”或”桂花沙”,前者較后者粗,也有人將它們統稱為”梨皮”。”梨花點”清代早期多見,而”桂花沙”則在雍正、乾隆時期多見。
養紫砂壺
新壺到手別急著用,反復清洗之后,最好再用清水浸泡,第二天才拿來使用。紫砂壺都是經過高溫窯燒的,還可能放在倉庫里很久。紫砂壺吸附性強,會有些異味,所以洗完壺,要用熱水燙壺多次,并用100℃的熱水泡壺三到四分鐘。洗完之后要開壺,用一口干凈無異味的鍋,加水(沒過壺)加茶葉,與茶壺一起煮,記得要用文火哦。為了防止因溫度驟變而發生破裂(特別是朱泥壺),煮完壺要再用溫水把壺沖洗干凈。
小紫砂壺
一般來講,小紫砂壺的價格要略低于大品紫砂壺價格,因為用料上要少一些,不過泥料成本占比重并不多,所以也只會便宜一點點。普通正宗的小紫砂壺價格大概就是幾百元。
如果是那種特別小的紫砂壺,容量在100毫升以下,制作又特別精良的,就有炫技成分在里面了,價格會比較貴哦,差不多要上千元。